發表于:2021-08-29 22:55:21|來源:轉載于網絡
趙石生:有黨才有幸福生活
原創 趙安金
題記:趙石生,1938年生,1955年3月入伍,1998年退休,曾任過云南省檢察院政治部主任。
無論在部隊,還是在地方,他都為黨愛崗敬業,默默奉獻,努力工作。他說,他的一生都很順利,而順利都是共產黨帶來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他的幸福生活,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他今天的一切,所以要永遠感黨恩,跟黨走。
新舊社會兩重天
1950年2月,趙石生還在上小學。
聽說解放大軍要進駐路南,學校要組織歡迎。
“解放大軍要來了”的消息傳遍了路南縣的大街小巷及方圓的十里八村。人們既期盼,又擔心。之前沒有多少人見過解放大軍,只見過耀武揚威、欺壓百姓的國民黨中央軍。趙石生清楚得記得,有一次,一群荷槍實彈的國民黨軍、老百姓稱為中央軍的,包圍了趙石生家所在離縣城只有一兩公里的村子,挨家挨戶搜查村民家里是不是藏了當時邊縱朱家璧領導的游擊隊員。那天,趙石生的家門外響起了瘋狂的砸門聲。家里有人打開大門后,就被國民黨中央軍用槍逼著往后退。在院子里的趙石生看到這種情景,嚇得轉身跑進堂屋,躲在個子矮小、小腳,正在做針線的母親身后。母親側過身子,把趙石生緊緊地抱在懷里。
聽說解放大軍是老百姓自己的軍隊,從不打人不罵人,所到之處還為老百姓挑水、打掃衛生的消息后,趙石生的心里滿是期盼。他想知道,“解放大軍”是不是人人都是高高大大的,才叫解放大軍?
那天早上,趙石生一早就在路美邑路邊的學生隊伍里翹首期盼。解放大軍過來時,趙石生踮著腳尖看傻了眼:整齊的隊伍,每個人都扛著槍,打著綁腿;個頭和群眾都差不多。只是口號喊得整齊有力,走起路來威武雄壯??吹綒g迎的學生和群眾,每個解放大軍的臉上都是微笑,讓人感到十分親切。
那天晚上,趙石生高興得一夜睡不著。要是我以后能成為一個“解放大軍”多好。睡夢中,他仿佛自己成為了解放大軍的一員。
解放大軍解放路南之前,趙石生家庭條件十分貧寒。
他家里有父母親,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一個弟弟。有點文化可以做點小生意維持家庭生活的父親,因和當地的一個惡霸發生沖突后,剛正不阿的父親,堅決不退讓,約好一起到縣城去說理。父親剛走到縣城邊的一個橋頭時,被惡霸暗算,父親被惡霸派的人打得昏死了過去。后被路人抬回村子。家里為治傷病花了很多錢,父親還因此留下了后遺癥。
家里的頂梁柱跨了。
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姐姐小小年紀就到到紡織廠去做苦工掙錢,哥哥十多歲也外出打工。母親帶著趙石生和弟弟,守著多病的父親艱難度日,生活經常沒有著落。五黃六月之時,家里沒有什么吃的了,地里的稻谷還沒有成熟。母親沒有辦法,只好到自家的田里,找些發黃的稻穗,用手搓下稻粒后,拿回家用鍋炒炒,用碓臼搗出米來,煮上一頓稀飯充饑。到了秋收時,因沒有勞動力,還得雇人把谷子從田里挑回家,有時挑到半路上就被人搶走了。每逢這時,母親就急得直哭。趙石生看到母親流淚,自己的眼淚也直往下淌。
解放大軍來了,苦難的生活就成為了往事。
解放了,貧苦的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趙石生說,感謝共產黨,感謝解放大軍。解放大軍解放了路南,老百姓才過上了安寧的日子。再不用擔心土匪入戶,再不用擔心半路挑谷子被人搶走了。
靠助學金讀書
1955年,趙石生到了該上初中的時候。之前,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他發奮要努力學習,以后哪怕外出當個工人,有個工作干,就能為父母、為家里掙錢了。
小學考初中。那天,初中張榜。哥哥帶著他去看,一看榜上有名,兄弟倆都很高興。但一想到家庭的狀況,趙石生又皺起了眉頭。
雖然考上了初中,但因家庭貧困,上學還是困難不少。老師說,讀初中有困難的可以申請助學金。他便寫了申請。但并沒有被批準。為了能繼續學習,他開始從減少吃飯、節約每一分錢著手。平時,他要吃兩碗飯,后來他就只吃一碗;餓了,就找幾個野生洋芋燒燒吃。
他的情況引起了班主任老師的注意。
一天中午,他要回家吃飯時,班主任老師對他說:“你飯后到我家一趟,我有事給你說。”他到班主任家后,班主任對他說:“你帶錢沒有?”“我沒有帶錢。老師。”他回答。“我給你特別申請了助學金,你到街上刻個章。下午到教務處去蓋個章,就能領到助學金了。”他拿著班主任給的錢,在縣城街上找一個刻章的用木頭刻了個姓名章。當天下午,他找到了教務處蓋了章。從此,他就領到了“丙等助學金”。就是這個助學金,解決了他上初中的大問題。“這個班主任老師,是我的恩人。”趙石生對我說。
初三參軍
1955年3月,他還在上初三。
縣人武部的人到村里宣傳:當兵是每個青年人應盡的義務,保家衛國是光榮的,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想到有當解放大軍的機會,他高高興興地告訴父母:自己想去當兵。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報了名。經過體檢,政審,他被批準入伍。
穿上軍裝,背著背包,他們步行到了宜良。后坐小火車到了昆明。在巫家壩機場新兵訓練了一個月,“到了部隊,就吃得好,吃得飽了”。他對我這樣說。新兵訓練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完成了訓練任務。
新兵集訓結束后,他被分到398軍需倉庫??此麢C靈、秀氣,有文化,領導就安排他當了通信員。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今天。
沒有共產黨,我就當不了兵。
他這樣對我說。
他說,他的軍齡是從1955年3月份開始算的。
通信員沒有當幾個月,領導發現他文化基礎好,便選派他到昆明軍區政治部參加文化教員培訓班學習。經過培訓,他系統學習了直觀教育、啟發教學等教學方法。
培訓結束后,他成為了單位的一名文化教員。他和單位選派的另一個初中生,兩個人共住一間房子。為了勝任文化教員的工作,他經常是深夜還在學習初三、高中的文化知識,努力提高的自己文化水平。
他們兩個文化教員的任務,就是給單位的文盲、小學生上文化課。
1956年下半年,398庫要移庫到宜良縣風鳴村。398庫要將物資裝備裝上火車運到鳳鳴村。從村里到倉庫還有五公里山路,官兵的體力勞動強度很大。為鼓舞士氣,單位支持他組織了一個宣傳隊。他創作快板書、詩歌等,和幾個戰友站在路邊打著快板,宣傳單位的好人好事。經過他們宣傳隊身邊的官兵,都會為他們翹起大拇指。
移庫結束后,他繼續從事文化教員工作。
他說,共產黨來了,他的一生都是順風順水。
1956年,部隊實行軍銜制。他沒有經過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的一步步晉級,授銜時他直接是中士班長,到庫部當文書,兼管俱樂部。津貼也從當兵時的每月6塊,增加到了14塊。為了照顧家庭,他每月拿6塊錢津貼時,只留下一塊錢零花,每個月給給家寄五塊;拿到14塊時,他每月給家里寄13塊。父母親都非常高興,村里人都在他父母跟前夸獎:你們養了個有出息的兒子。
文書兼管俱樂部工作,他做得十分出色。
他被提升為干部副排長。每月可拿62塊。他說,他第一次拿到“這么多錢”時,一下子竟不知道怎么花了。
他說,這都是黨關心培養教育的結果。
1960年元月份,他被調到昆明軍區后勤部政治部。
他說,1958、1959年兩年,全軍都在開展文化大進軍活動,要努力實現脫盲達標。文化高的帶文化低的,官兵互相學習,戰友互相幫助學習文化知識,成為了時代的良好風氣。兩年中,官兵的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政治機關多面手
1962年,部隊整編。他是年輕干部,被留在部隊繼續服役。
他到了政治部宣傳科。先是當助理員,后任宣傳干事。他說,宣傳科有作家、有新聞報道專家等人才??吹剿贻p、聽話,作家有空就給他講創作,老干事就給他講新聞報道的五要素,帶著他實地采訪寫新聞。他的每一篇稿件,老干事都會幫著修改,并進行講評。這樣,他的新聞報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的寫作水平在宣傳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政治機關光懂宣傳還不行,還得懂組織工作。
他后來被調到組織科任干事。
在組織科工作期間,他進一步懂得了黨的組織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他努力工作,守口如瓶。
后來,他被選派到昆明步校二大隊政工隊學習軍隊政治工作業務一年零六個月。
學習臨近結束時,二大隊政工隊指導員在大會上宣布:趙石生提升為少尉正排職。
軍校畢業回到政治部后,當時解放軍總政治部下發通知,要求“三門(學校門,機關門、家門)”干部都要下連當兵鍛煉。就這樣,他作為一名機關干部,到145團當兵鍛煉。145團當時從貴州來到云南,在建水燕子洞進行國防倉庫施工。他到這個團三營七連當兵鍛煉半年中,佩戴士兵軍銜,每天和士兵一樣出操、站哨、訓練。后來,他接到通知,代理連隊副指導員繼續鍛煉。當時,連隊住在老百姓家里。每天都要進行放炮取石、抬石頭的施工,安全事項、施工進度、官兵積極性的調動、搞好軍民關系等,都成為他這個副指導員的大事。“四好連隊、五好戰士的評比,初評,總評材料的撰寫,他都是晚上在煤油燈下寫就的。時間一長,他的右手竟累得抬不起來了,不得已住進了團衛生隊。就在住衛生隊的日子,他仍在忙著有關評比材料的撰寫。
這年11月份,燕子洞施工任務完成后,145團歸建回到貴州。在貴州安順到貴陽一個叫馬場的地方,從事農副業生產,在一個大山凹里,養牛,浸水田。
他被任命為代理副指導員。
冬天下雪,天很冷。官兵在云南施工時,氣候好,還有生活補助,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到了貴州后,面對生活條件的變化,寒冷的氣候,官兵思想負擔越來越重。為保持連隊“四好連隊”的榮譽,他把大量精力用在了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煤油燈下,他與戰士談心;下田干活路上,他挑著糞桶和士兵一起邊走邊聊。當時連長、指導員外出學習,他主持連隊工作,連隊官兵建設一流連隊的積極性很快得到了提高。
1961年,他被組織上調回昆明。他回昆明的途中,莫名原因發起了高燒、頭暈。一到昆明,政治部保衛科長便將他送進了解放軍43醫院住院治療。
他一出院就被組織安排到保衛科工作。
“小趙,大家都夸你是個守口如瓶的人。你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能干事,所以把你調到了保衛科。”保衛科領導對他說。
為了盡快適應軍隊保衛工作的需要,他潛心學習了刑偵所需的照相、洗相技術。保衛科有暗室,每到節假日,他便背著照像機到圓通山照像,深夜還在暗室研究洗印照片的技術。
他的照相水平、洗印照片的技術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
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他說,保衛科的任務就是要保證單位首長的安全;保衛工作需要堅守工作崗位,發生刑事案件后,要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勘察。
講到這里,他重復說:要感謝組織。如果沒有組織的培養,我也不會懂宣傳工作,也不會懂組織工作,也不會懂保衛工作。
那年,毛主席要接見云南部隊團以上干部。正好他在外地出差,要到北京向帶隊的后勤部首長匯報工作。匯報完工作后,他提出了想見毛主席的要求。后勤部首長理解他想見毛主席的心情,便留他參與做安全保衛工作。后來,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順利接見了云南部隊團以上干部,他因參與做保衛工作得以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
他說,在天安門廣場見到毛主席,是他一生中最激動的時刻。
一次某部丟失了一枝沖鋒槍。他參與了破案的全過程。最后案件得以偵破,罪犯受到法律的制裁,沖鋒槍得以完璧歸趙。他說,那個年代,軍民關系真的是親如一家。一發動群眾,破案線索就會紛至沓來。案件線索就是一個打魚的群眾在河邊發現一根藤條一頭在樹上,一頭在水里,被水流沖著,好象藤條在水里的一端有東西。這個群眾用手拽著藤條,使勁一拉,拉出了一支包裹在塑料布里的沖鋒槍。由此著手,案件得順利偵破。
時間到了多年后的1979年,“兩法”生效后,他被任命為后勤部軍事檢察院副團職檢察員。在軍事檢察官的工作崗位上,他仍是默默工作,不斷提升著自己的法律素質和能力。
轉業進云南省檢察院
1981年7月份的一天,軍事檢察院的領導找他談話:“小趙,你可能要轉業了。政治部領導要找你談話。”他去找了政治部主任。主任說:“小趙,這些年來,你非常重視學習,尊重領導,關心同志,工作一直很有成績。你到后勤部工作20來年了,現在準備給你換個工作崗位。你意下如何?”“我服從組織決定。”他說。“一種是轉業,另一種是調動。如果調動,肯定要離開機關。你的意見呢?”“我請求轉業到地方工作。”他說。主任接著對他這樣說:“軍區給了10個名額到中央政法干校學習,先給你一個名額。你學習后,就到地方去報到。”
他到中央政法干校學習了一年。
1982年,他轉業進了云南省檢察院。
當時,省檢察院從云南飯店剛搬到書林街新蓋的大樓里。
他被安排在刑檢處工作。
當時,刑檢處設內勤組、對下指導組、辦案組三個組。他在辦案組任組長和大家一起工作。他沒有被任命為檢察官,也沒有定什么行政職級。他說,自己是一個黨員,黨員就得服從組織分配,叫干啥就干好啥。
他在辦案組工作一段時間后,組織上考慮他在部隊長期從事政治工作的經歷,便把他調到人事處任副處長。他埋頭工作,公正選人用人。
后來云南省檢察院成立政治部,他任副主任,職級是正處級。
1994年,他任云南省檢察院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職級為副廳級。
1998年,“三講”教育開始,他面臨退休。組織上從工作實際考慮,決定他晚一點退休。
他多工作了一年。
在任政治部主任期間,在干部的選拔任用上,他堅持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不拘一格用人才;他堅守廉潔奉公的道德底線,從不以權謀私。那年,省檢察院成立了后勤服務中心,領導爭取到了一些企業編制。當有人建議他將自己的當時還沒有工作的女兒安排到服務中心工作時,被他拒絕了。他說,“我是政治部主任,要以自作則。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有工作的職權,不能以權謀一己私利。只要我在職一天,我的親屬就不能在我身邊工作。我不能做讓人背后說閑話的事。”
他一再對我說:“我這一生,在解放后到退休,都是一帆風順的。有了共產黨,才有了我的仕途順利,才有了我退休后的幸福生活。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是深有體會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也是深有體會。從1960年4月入黨到現在,能夠獲得‘光榮在黨五十年’的獎章,既是對我們老黨員為黨工作的肯定,更是進一步的鼓勵和鞭策。在任何情況下,退休的共產黨員都要不忘黨恩,為黨的事業有光發光有熱發熱。”
作者 趙安金
作者簡介:作者趙安金,河南澠池人。1974年12月入伍,歷任戰士、班長、團政治處書記、副指導員、指導員、旅政治部宣傳干事、干部干事、營教導員;軍事法院審判員;省級檢察院檢察官等職。參加過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1984年“兩山”作戰,1997年10月至1999年6月的云南邊境第二次大掃雷。榮立過個人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授予“全國模范檢察官”榮譽稱號。還獲得過“云南省直機關最美機關干部”、“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云南省模范退役軍人”等榮譽。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2016年10月退休。(來源:紅土高原)
責任編輯:尹達天
審核:吳敏昆
主編:尹紹平
下一篇:最后一頁